科学普及(以下简称科普)是指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之一,科普工作关乎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对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深圳科普事业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推进深圳科普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以下简称《科普条例》),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深圳市科协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中国科协、广东省科协的有力指导下,充分发挥我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和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会同市区相关单位,协同推进科普工作,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持续提高。根据2020年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我市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1.1%,进入全国城市第三。市区科协每年面向青少年、城市劳动者、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组织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科普活动超过一千场次,惠及市民数百万人次。认定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62家,科技社团、新型科研机构及高校成为开展科普活动的主力军。深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比赛、七巧板竞赛、青少年科技运动会等科技赛事每年吸引超10万青少年参与,为我市培育了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深港澳人工智能大赛、深港澳国际机器人大赛等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科技创新交流搭建平台,深圳科技影视周促进了“科技+文化+影视”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深圳与全球的科技文化交流。
(二)形势与要求
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重塑世界,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是国家“十四五”主要发展目标之一,深圳要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创新是关键。加强科普工作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市委“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围绕重点人群、动员各方力量,开展了大量科学普及工作,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打下坚实基础。然而也要看到,我市科学普及工作相比科技创新仍有较明显短板,公民科学素质相比上海、北京差距仍然较大,科学精神弘扬不够,全社会崇尚科学和创新的氛围不够浓厚,社会力量广泛深入参与科普的格局尚未形成,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优质科普资源的机制亟需完善,科技工作者做科普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不成体系,高水平、创新性科普活动较少,还不能有效支撑“双区建设”的目标。加强科普工作,依然需要下大力气。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科普宣传,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普工作有助于营造创新环境、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也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关键所在。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科学普及则为创新人才成长培植沃土。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强科普工作是培育创新人才、践行科技惠民的客观要求,也为我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治理效能筑牢基础。制定深圳市科协科普工作“十四五”规划应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深入实施《科普条例》和建设全域科普示范市为契机,牢牢把握国家重大战略和城市发展需要,推动“十四五”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三、四、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双区建设”战略机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不断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同等重要”原则。
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力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要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2.“价值引领”原则。
强化“价值引领科普发展”,由“知识补课”向“价值引领”转变,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要焕发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感召力、引领力,让“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观引领。
3.“全域协同”原则。
推动全域科普发展,充分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化动员机制和市场化运行模式,构建“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工作体系。
4.“四维并重”原则。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四维并重,全方位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推动科普和文化建设融合发展,强化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发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文明程度提高。
5.“智慧科普”原则。
推进科普内容创作、表达方式、传播手段创新,用好智能化信息技术,感知用户需求,组织内容创作,匹配科普资源,及时精准送达,实现更高质量的科学传播。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工作体系,加快推动深圳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优质科普资源,将深圳公民科学素质比例提高到25%以上。
科普管理创新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普条例》规定的职责任务,激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基层组织、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和公众参与积极性,建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
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建立科普资源名录,推动科普资源数字化呈现。建成深圳科技馆(新馆),认定科普示范点、科普基地、企业科技传播馆,构建“多层级”、“分布式”科普阵地体系,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展会的科普作用,实现“科普+教育+旅游+会展”融合发展。
科普人才活力迸发。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普人才队伍,科普人才评价机制和科普贡献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普志愿服务队伍持续壮大,科普人才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科普活动深入开展。深入开展贴近生产生活的主题性、群众性科普活动,校内外科技教育和创新实践活动有效衔接,科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文明建设的价值显著增强。
三、聚焦四大重点人群,构筑全域科普工作新格局
推动科普服务供给侧改革,聚焦未成年人、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老年人四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科普服务。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实施“科普教育学分制”为引领,建立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广泛开展针对未成年人的科普教育活动和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加强对未成年人科学兴趣的引导,呵护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二)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紧贴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惠企政策等内容,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和主题科普活动,助力构建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大力宣讲科学道德、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和学术规范。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在科普工作中主力军作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良好氛围。树立科技工作者典型,用榜样力量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三)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聚焦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水平提升、增强领导推动创新发展本领、树立科学执政理念等,推动公务员主管部门将科学素质要求纳入公务员考试录用、教育培训、领导干部任职考察和年度考核内容。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教育培训中,加强前沿科技知识和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学习,进一步提高科学决策和科学治理能力。
(四)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围绕积极老龄观培育、信息素养提升、健康管理等方面,提升老年人科学素质水平和健康文明生活、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加强家庭、社区、社会协同,建立重点区域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深入开展紧贴老年人需求的科普进社区活动。大力发展老年科协等组织,壮大老年科普志愿者队伍,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四、实施五大重点工程,助推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
以贯彻落实《科普条例》为引领,聚焦组织管理、科普资源、科普人才、科普活动、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实施五大重点工程,推动构建高质量的科普服务体系,以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实施科普管理系统化工程
强化顶层设计,根据《科普条例》规定和要求,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沟通协调和监督检查,提升政府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的科普服务能力。
完善监测评估,建立深圳科普发展指数,构建反映我市科普成效的指数工具。完善科普标准体系,编制地方科普标准和技术规范,为我市科普活动提供标准和技术规范指引服务。
建立应急机制,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建立完善市级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加强应急科普资源生产和传播,发挥科普在防控疫情、救灾减灾等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二)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
繁荣科普创作,制定科普作品出版计划,为优秀科普作品创作、科普产品研发提供支持。推动运用财政资金开展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相关单位、个人参与科普创作,向公众普及科技成果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
加强资源统筹,定期开展科普资源普查。对科普资源种类、数量、内容、分布等情况进行登记,建立科普资源名录,形成科普资源动态管理机制,丰富我市科普资源。建立综合性科普服务平台和科普资源库,联结群众需求和本市科普资源,为市民提供科普资源“菜单”。
共建科普阵地,深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建成深圳科技馆(新馆),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更大力度推动科普场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实行科普基地、科普示范点、企业科技传播馆分级分类管理。制定科普旅游指南,推动“科普+旅游+研学+休闲” 融合发展。
(三)实施科普人才专业化工程
壮大人才队伍,探索建立科普人才库、科学传播首席科学家制度、科普志愿者管理制度,设立科普专家指导委员会,建成一支专业、规范、高效的科普人才队伍。加强科普人才后备队伍建设,以学分制管理激励研究生开展科普活动。
践行志愿服务,推动“深圳市科技志愿服务队”建设,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为阵地,开展志愿服务。发挥好科普中国信息员在信息宣传、科学辟谣等方面的作用,拓宽移动端科普传播渠道,推动科普中国信息化平台优质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开拓职业空间,建立完善科普专业技术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制度,畅通科普人才职称晋升渠道。完善激励机制,推动科普学科发展、科普专业设置、科普人才评价标准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科普人才创新活力。
(四)实施科普活动品牌化工程
坚持重点突出,常态化举办“深圳科普月”等主题活动,聚焦群众实际需求,科学制定活动方案,联动全国科普资源,广泛开展宣传,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参与科普活动,大力营造“人人都是科普之人,处处都是科普之所”的良好氛围。
丰富表现形式,通过提高科普信息化水平、引入新兴技术手段、丰富科普活动载体等方式提升科普活动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科学与人文的交叉融合,让科普能够“接地气”、“聚人气”、“暖人心”。
对标世界一流,提升科普国际化发展水平,高标准打造深圳科技影视周、粤港澳青少年无人机科创嘉年华等重点活动,推动深圳与全球的广泛连线。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合作与交流,推动开展粤港澳青少年跨境科普活动和科普人才跨境培训交流。
(五)实施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工程
弘扬科学精神,将科学精神融入课程与教学。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
完善培育机制,鼓励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整合校内外科普教育实践资源,广泛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加强对家庭科学教育的指导,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在义务教育阶段逐步实行科普教育学分制,适配优质科普教育资源,重点培养一批科技教育类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强化教师培训,将科学精神纳入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培训内容。依托科技实践活动,组织开展辅导员培训,进而
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建立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跨界合作机制,组织科技工作者参与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学习资源开发,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教学能力。
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以制度建设、组织领导、经费保障为重点,多措并举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规划实施制度建设
完善以《科普条例》为核心的政策法规体系,出台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实施方案。加强科普理论研究和标准建设,建立完善公民科学素质相关监测评估体系和科普标准体系。
(二)加强规划实施组织领导
优化科普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履行我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和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的牵头职责,做好同科普相关单位的沟通联络,协同推进我市科普工作开展。
(三)加强规划实施经费保障
根据自身承担的《科普条例》实施任务,认真做好资金测算,加强科普经费使用的绩效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积极拓展科普资金来源渠道,引导调动企业及社会资本共同投入,保障所需经费投入,
名词解释
1.公民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国家统计局批准,自1992年起,我国开展了11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0.56%,深圳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21.1%。
2.全域科普:是指建立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工作体系,旨在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水平。2021年,经中国科协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同意,深圳正式被纳入全域科普工作试点。
3.“同等重要”原则: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4.“价值引领”原则: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
5.科普教育学分制:用学分的方式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含科普教育和科技竞技活动等)的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在实施过程中,统筹校内外科普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做好科学普及,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和科技素养。《科普条例》第二十六条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逐步实行科普教育学分制。
6.科普中国信息化平台: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7.科普中国信息员:是完成科普中国信息化平台实名注册认证并经常性开展科普信息传播的用户。科普中国信息员要下载使用科普中国APP,通过微信群、QQ群、公众号等社交渠道将科普中国信息传递给周边群众,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参与各类科技教育与传播普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