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之父卢瑟福

被称为原子核之父的英国科学家卢瑟福(1871-1939),是开辟科学新时代的少数几个人之一。1899年,28岁的卢瑟福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钍",和新型放射线;1902年他又发 现一种原子可以蜕变为另一种原子,否定了原子永远不变的旧观念,荣获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

 

1911年,卢瑟福根据"粒子的散射实验(被称为卢瑟福实验),提出了一个类似太阳系结构的原子模型:原子中央是一个带有正电荷的硬核,所有带负电的电子围绕着这个硬核旋转,就像行星绕着太阳转一样。这一理论极大地推动了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为后来深入探讨原子结构奠定了基础。

 

1919年,卢瑟福用放射性元素钋的 粒子轰击氮原子,获得了氮的同位素,第一次实现了元素的人工嬗变。

 

1920年,他还预言中子的存在,认为原子核内部存在某些不带电的粒子,很容易打入原子核内,或者和原子核结合起来,或者在它的强大场内蜕变。12年后,这种中子果然被人们发现,成为轰击原子核的最佳"炮弹",为原子核链式反应、释放原子能提供了条件。

 

卢瑟福不仅在科学上作出了重大贡献,还培养了十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世界上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导师。

 

卢瑟福也有失误的时候。他曾断言:"就释放能量来说,用原子核来做实验,可以说纯属浪费。"然而就在他死后两年,第一个裂变反应堆在美国建成,这标志着原子能时代的到来。

 

卢瑟福低估了他的发现的作用,但人类永远怀念他。